帝国视界演示站-【DG047】

2015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社会_何塞·马蒂...(2015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gong2022 2024-05-09 17:51:26 考研机构排行 评论 AD




原标题:2015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2.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文化之一。良渚文化距今5300 — 4000年,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的环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浙江省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是其中心区域。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已有了犁铧、破土器及耘田器,并在多处出土了粳稻和籼稻的实物遗存;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玉器为同时代考古文化中玉器之冠,出现了大型玉制礼器;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并出现了轮作陶器;墓葬已出现了大墓与小墓的差别, 显示出社会分化加剧。一般认为,在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并向文明时代过渡,中期以后可能已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创时期。

3.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到9世纪,由查理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也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查理大帝的贡献除了武功,还有文治。他要通过对基督教思想的提倡和宗教教育的发展来统一民心,使基督教的传统与日耳曼民族的活力融为一体,使帝国同拜占庭、阿拉伯、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一样比肩而立。因此,他出台了一系列崭新的宗教思想文化政策。使西欧出现了一个以宫廷为中心的短暂文化复兴。

4.布列达宣言

1660年查理在荷兰发表的宣言。1660年4月,英国议会决定政权应该属于“国王、贵族和平民”,并决定派人到荷兰去同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谈判复辟君主制问题。查理于4月4日在荷兰发表了宣言,宣布在内战期间被没收的王党和教会的土地不予变更,停止实行宗教迫害,除了直接处死查理一世的人以外,其他反对过国王政府的-律不予追究。《布列达宣言》为查理的登基奠定了基础。

5.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6.何塞·马蒂

何塞·马蒂(1853.1.28-1895.5.19)古巴诗人、民族英雄、思想家。他从15岁起就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他主张民族独立,后来马蒂成为古巴民族的英雄和象征;主张建立一个自由的、有尊严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应保障人的尊严;主张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通过各国行使自主权以实现世界平衡,这一思想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出现严重失衡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张人人平等,认为人不分种族,都是平等的,号召拉美各国人民加强团结,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马蒂的思想写入了古巴共产党党纲和古巴共和国宪法,成为古巴党、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并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7.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

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和平谈判。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等之间进行。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二、简单题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文治武功”,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内容

(一)背景:新王国第18王朝中期,神庙祭司集团通过插手王室内部争夺王权的 斗争,扩大了其政治实力,逐渐威胁到王权。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前1362 年)统治时期,法老和神庙祭司集团的矛盾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

阿蒙霍特普四世采取独特的宗教改革形式,与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展开了斗争。 先是重新推出对拉神的崇拜,以对抗对阿蒙神的崇拜。在遭到阿蒙神庙祭司的激烈 反对后,阿蒙霍特普四世决定同神庙势力决裂。公元前1373年,阿蒙霍特普四世断 然采取了一些措施。

(二)内容:(1)取消对阿蒙神及其他一切神的崇拜而只准崇拜阿吞神;(2)没收阿蒙神庙及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3)铲除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4)将首都从底比斯迁至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新首都取名为“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界”),以摆脱阿蒙祭司集团的影响;(5)国王本人的名字亦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6)提拔一些出身中下层的人(涅木虎)担任高级官吏,以实施和推进改革。

(三)影响:改革遭到阿蒙神庙祭司及其他祭司、贵族的激烈反对和抵抗。埃赫那吞死后,他的继承者图坦哈蒙放弃了改革,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发还了阿蒙神庙被没收的财产,首都也迁回到了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打击了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保守势力,加强了王权,提高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地位,促进了当时社会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发展。

3.罗马共和国衰亡的原因

公元前6世纪罗马从一个蕞尔小邦征服整个意大利后,经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对外征战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社会斗争,进而向帝国转变,其中有着深刻原因。这是一个罗马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

(一)阶级矛盾和斗争。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奴隶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奴隶的反抗,导致了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等,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制的转变过程。

(二)经济基础被破坏。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邦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当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制充分发展,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时,小农经济瓦解了,城邦的经济基础随之崩溃。

(三)奴隶主内部矛盾尖锐。由于海外扩张及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矛盾尖锐;罗马社会新兴的奴隶主阶层——骑士产生,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仅能担任保民官之类的军职,骑士阶层和元老院之间矛盾尖锐。

(四)连绵的征战给罗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土地和奴隶,使得罗马奴隶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罗马阶级关系日益复杂,以及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罗马及同盟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元老和骑士阶层之间的矛盾。尖锐的矛盾导致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动荡,事实上这一系列的动荡造成了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我国史学界关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原因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近年来, 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新观点和看法,例如从道德的沦丧和价值的变化、罗马共和国贪污腐化、贫富分化等角度来解读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原因。

4.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

(一)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二)经过。天宝十四年(755年),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 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因其密友史思明与其协同叛乱,故史称“安史之乱”。叛军连败唐军,攻入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破潼关,进占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又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依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又调集西北各路军队,积极准备反攻。南面则有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鲁炅坚守南阳,挡住了叛军南下的通道,保障了唐朝江、淮财赋的来源。至德二年(757 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自立为帝。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又杀安庆 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前后共经历八年(755—763年)。

(三)影响。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一、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既乏军储,又鲜人力。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

三、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四、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六、西域独立。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军事、政治、外交措施(略)

6.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参战国达30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这场人类 历史上空前的磨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 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终生残疾。另外,大战期间因饥饿和瘟疫而死的大约有1000万。从经济 的角度估计,大战带来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由于生产遭到严重打击,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 8年。

第二,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兴起,国际关 系出现新的格局。从全球的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后果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直至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

第三,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的一系 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在各交战国中,腐朽的沙俄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 了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 1918?191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相互 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 大,加之一战使殖民地人民开阔了眼界,致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 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

一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这当然是战争的发动者所始料未及的。但是,战后世界仍然存在着众 多问题。战败的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更难容忍被踩在英、法脚下;苏俄要打破封锁包围,推进世界革 命;中欧、东欧地区新诞生的国家还很脆弱,彼此间存在着众多矛盾和纠纷。此外,还有欧洲地位的下降,以 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衰落。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一战后的世界将面临一个动荡时期和调整时期。

三、材料题

1.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晚明的时代特征

3.罗斯福新政

2015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2.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文化之一。良渚文化距今5300 — 4000年,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的环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浙江省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是其中心区域。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已有了犁铧、破土器及耘田器,并在多处出土了粳稻和籼稻的实物遗存;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玉器为同时代考古文化中玉器之冠,出现了大型玉制礼器;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并出现了轮作陶器;墓葬已出现了大墓与小墓的差别, 显示出社会分化加剧。一般认为,在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并向文明时代过渡,中期以后可能已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创时期。

3.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到9世纪,由查理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也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查理大帝的贡献除了武功,还有文治。他要通过对基督教思想的提倡和宗教教育的发展来统一民心,使基督教的传统与日耳曼民族的活力融为一体,使帝国同拜占庭、阿拉伯、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一样比肩而立。因此,他出台了一系列崭新的宗教思想文化政策。使西欧出现了一个以宫廷为中心的短暂文化复兴。

4.布列达宣言

1660年查理在荷兰发表的宣言。1660年4月,英国议会决定政权应该属于“国王、贵族和平民”,并决定派人到荷兰去同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谈判复辟君主制问题。查理于4月4日在荷兰发表了宣言,宣布在内战期间被没收的王党和教会的土地不予变更,停止实行宗教迫害,除了直接处死查理一世的人以外,其他反对过国王政府的-律不予追究。《布列达宣言》为查理的登基奠定了基础。

5.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6.何塞·马蒂

何塞·马蒂(1853.1.28-1895.5.19)古巴诗人、民族英雄、思想家。他从15岁起就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他主张民族独立,后来马蒂成为古巴民族的英雄和象征;主张建立一个自由的、有尊严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应保障人的尊严;主张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通过各国行使自主权以实现世界平衡,这一思想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出现严重失衡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张人人平等,认为人不分种族,都是平等的,号召拉美各国人民加强团结,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马蒂的思想写入了古巴共产党党纲和古巴共和国宪法,成为古巴党、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并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7.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和平谈判。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等之间进行。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二、简单题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文治武功”,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内容

(一)背景:新王国第18王朝中期,神庙祭司集团通过插手王室内部争夺王权的 斗争,扩大了其政治实力,逐渐威胁到王权。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前1362 年)统治时期,法老和神庙祭司集团的矛盾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

阿蒙霍特普四世采取独特的宗教改革形式,与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展开了斗争。 先是重新推出对拉神的崇拜,以对抗对阿蒙神的崇拜。在遭到阿蒙神庙祭司的激烈 反对后,阿蒙霍特普四世决定同神庙势力决裂。公元前1373年,阿蒙霍特普四世断 然采取了一些措施。

(二)内容:(1)取消对阿蒙神及其他一切神的崇拜而只准崇拜阿吞神;(2)没收阿蒙神庙及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3)铲除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4)将首都从底比斯迁至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新首都取名为“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界”),以摆脱阿蒙祭司集团的影响;(5)国王本人的名字亦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6)提拔一些出身中下层的人(涅木虎)担任高级官吏,以实施和推进改革。

(三)影响:改革遭到阿蒙神庙祭司及其他祭司、贵族的激烈反对和抵抗。埃赫那吞死后,他的继承者图坦哈蒙放弃了改革,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发还了阿蒙神庙被没收的财产,首都也迁回到了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打击了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保守势力,加强了王权,提高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地位,促进了当时社会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发展。

3.罗马共和国衰亡的原因

公元前6世纪罗马从一个蕞尔小邦征服整个意大利后,经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对外征战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社会斗争,进而向帝国转变,其中有着深刻原因。这是一个罗马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

(一)阶级矛盾和斗争。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奴隶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奴隶的反抗,导致了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等,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制的转变过程。

(二)经济基础被破坏。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邦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当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制充分发展,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时,小农经济瓦解了,城邦的经济基础随之崩溃。

(三)奴隶主内部矛盾尖锐。由于海外扩张及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矛盾尖锐;罗马社会新兴的奴隶主阶层——骑士产生,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仅能担任保民官之类的军职,骑士阶层和元老院之间矛盾尖锐。

(四)连绵的征战给罗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土地和奴隶,使得罗马奴隶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罗马阶级关系日益复杂,以及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罗马及同盟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元老和骑士阶层之间的矛盾。尖锐的矛盾导致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动荡,事实上这一系列的动荡造成了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我国史学界关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原因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近年来, 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新观点和看法,例如从道德的沦丧和价值的变化、罗马共和国贪污腐化、贫富分化等角度来解读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原因。

4.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

(一)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二)经过。天宝十四年(755年),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 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因其密友史思明与其协同叛乱,故史称“安史之乱”。叛军连败唐军,攻入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破潼关,进占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又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依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又调集西北各路军队,积极准备反攻。南面则有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鲁炅坚守南阳,挡住了叛军南下的通道,保障了唐朝江、淮财赋的来源。至德二年(757 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自立为帝。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又杀安庆 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前后共经历八年(755—763年)。

(三)影响。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一、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既乏军储,又鲜人力。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

三、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四、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六、西域独立。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军事、政治、外交措施(略)

6.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参战国达30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这场人类 历史上空前的磨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 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终生残疾。另外,大战期间因饥饿和瘟疫而死的大约有1000万。从经济 的角度估计,大战带来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由于生产遭到严重打击,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 8年。

第二,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兴起,国际关 系出现新的格局。从全球的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后果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直至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

第三,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的一系 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在各交战国中,腐朽的沙俄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 了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 1918?191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相互 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 大,加之一战使殖民地人民开阔了眼界,致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 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

一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这当然是战争的发动者所始料未及的。但是,战后世界仍然存在着众 多问题。战败的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更难容忍被踩在英、法脚下;苏俄要打破封锁包围,推进世界革 命;中欧、东欧地区新诞生的国家还很脆弱,彼此间存在着众多矛盾和纠纷。此外,还有欧洲地位的下降,以 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衰落。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一战后的世界将面临一个动荡时期和调整时期。

三、材料题

1.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晚明的时代特征

3.罗斯福新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已有()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考研机构培训排行榜 - 考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