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视界演示站-【DG047】

2015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工业革命_政治...(2015东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gong2022 2024-05-09 17:51:22 考研机构排行榜 评论 AD




原标题:2015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埃及与赫梯争霸

埃及和赫梯之间相互为了力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展开的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是迄今有和约传世的最古老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名万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利亚霍姆斯城附近)。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签订《银版合约》。

2、苏美尔城邦

从约公元前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乌鲁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在统一过程中,北方阿卡德的势力日益强大,经过长期战争,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统一了巴比伦尼亚。

3、种姓制度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4、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的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问题。1520年8-10月间,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提出了宗教改革的政治纲领,成为德意志独立宣言,主张逐除罗马教廷在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实现民族独立,反对教皇,解放德国发表《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概述了改革的宗教纲领,主要阐述了“唯信称义”的信条,路德指出,人在认真研读圣经的基础上,在灵魂的深处虔诚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承认与恩典,主张取消神职人员的特权,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意义在于否定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基督教从教皇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反对罗马教廷,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纲领提供了神学依据和武器。

5、第一次工业革命

亦称产业革命,有些著作也称科技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先后出现第一次、第二次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一词为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首先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通常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从棉纺织业发明织布机、纺纱机开始,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和运输行业等部门也广泛使用大机器,至18世纪8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蒸汽时代”的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随后,美、法、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在19世纪内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论述题

1、古希腊民主政体的主要特征

雅典民主政治被恩格斯称为”最纯粹、最典型的国家形态”。通过对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社会历史的考察,不难发现雅典民主政治虽然粗朴,但它已具有了如下鲜明的特征。

(1)实行直接民主制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次~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2)主权在民、轮番为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主权在民。城邦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这是对“主权在民”的十分明确的表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而决策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另外凡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城邦的公职者,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3)崇尚法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位高权重的伯里克里在首席将军任上就曾被控渎职而受到法庭审判,并被处以罚金。雅典公民视宪法为最高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而且法律是不可随意更改的。

(4)公民集体内部一律平等。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2、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进程、影响

(一)背景。(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发生时,正值法国和西欧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演变的时期,要求经济自由是当时资产阶级和一切小业主们的强烈愿望。但随着专制王朝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它越来越加重了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这一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障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又使资产阶级在社会地位上遭受屈辱。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在18世纪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冲破这些障碍,根本改变国家的性质,已成为必然趋势。(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18世纪时法国的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已非常腐朽了。国内政治腐败,对外战争也迭遭失败。在因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消耗军费20亿锂之后,法国又于1786年同英国签订了贸易条约,于1787年5月生效。根据条约,法国大幅度降低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普遍降至10%以下。由于英国许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价格明显低于法国,所以英货迅速充斥法国市场,造成法国生产萎缩,于1787—1788年发生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粮价大幅度上涨,1787-1789年上涨了一倍多。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财政处于破产境地已是确凿的事实。旧制度已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

(二)过程。(1)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6月20日,由于国王封闭会场,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2)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革命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政权转到制宪议会手里,标志着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开始。(3)《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1796年8月4日夜,制宪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农民的土地问题,史称“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便是根据这一夜的动议制定的。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之后,制宪议会又转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的草拟工作,经过逐字逐句地讨论,于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4)十月事件和革命倶乐部的活动:10月6日晨,群众在和禁卫军发生冲突后攻入王宫。拉法耶特急忙率国民自卫军为王宫解围,并要求国王去见群众。当路易十六出现在群众面前时,群众坚决要求王室到巴黎去,他被迫同意。当天下午在群众队伍的簇拥下王室人员到了巴黎,住进土伊勒里宫。从此,国王处于巴黎人民的监督之下。几天后制宪议会也迁到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地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5)反封建法令的通过:首先,对旧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以宪法政治取代专制主义。其次是改造原第一等级和天主教的法令。再次是改造原第二等级贵族的法令。最后,在社会经济方面,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种种封建性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6)国王逃跑和《1791年宪法》: 1791年6月20日夜,国王、王后、王弟普罗旺斯伯爵(摄政王候任人)等人化装出逃。21日他们在靠近东部边境的发棱被人认出,不得已返回巴黎。国王逃跑事件在巴黎激起了一场民主共和运动。平息共和运动后,制宪议会于9月14日批准了宪法,这就是《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7)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8月10日后,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在吉伦特派领导下,立法议会和行政会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措施。(9)雅各宾专政:随着吉伦特派的倒台,国民公会完全处在雅各宾派的领导之下。新建立的雅各宾派政权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1793年国民工会通过了宪法,它是雅各宾派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的总纲领。为稳定经济与捍卫国家,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尽管恐怖统治在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方面有不容抹杀的作用,但是它仍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后果。(10)热月党与督政府:热月政变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重大转折点。1795年10月27日,新的立法两院开幕,当天任命了督政府,开始了督政府统治时期。从果月政变到花月政变,督政府在政策上左右摇摆,历史上称之为“秋千政策”,反映出政局的不稳。这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证明筋疲力尽的督政府已不可能有所作为。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已成为稳定形势的当务之急。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三)意义。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这次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3、查士丁尼与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自身内部原因和外界因素,而占主导的内部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共和国在罗马内战时期已经不可挽救的颓废了,整个社会都在肆无忌惮的腐化堕落,虽然当前罗马的政体是帝国主义,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罗马的腐败,反而使腐败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变本加厉。 这个腐败之风从元老院到平民,不是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就是公开贿赂人心或结党营私,整个罗马帝国变得乌烟瘴气。

第二,罗马帝国衰落的关键原因是军队、兵制蜕变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军队混乱,既不可攻,也不可守。

第三,罗马是靠战争形成的国家,也就是说,罗马人民的文化素养是比较低的。他们因为内战等原因缺乏公共教育,一个没文化的人比一个有文化的人更容易堕落。所以,没有理想的罗马人民更喜欢骄奢淫逸的生活,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而罗马人引以为傲的英雄主义也在罗马帝国时落幕。原来助他们胜利的功利主义和荣誉思想堕落成一种狭隘自私和穷奢极欲的物欲主义,坦荡荡的情操被肉欲慵怠取代,罗马帝国成为私欲纵横的国家。没有思想,没有精神寄托的国家只好慢慢被打败。

第四,罗马那时的经济也在衰落。帝国整个社会框架开始改变,东西间的经济差距拉大,促进经济衰退。没有经济支持上层建筑,没有物质支持,无论是军队还是社会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第五,人民内乱不止。参加者多为奴隶和暴民,罗马军队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还要镇压乱民,整个罗马帝国可以说是乱上加乱。

当然,除了自身原因,外界因素也不可忽视,外界因素是罗马帝国衰落的催化剂。

首先,外族入侵不断。而这里的外族入侵包括战争和精神入侵。

罗马人靠着以前的英勇善战征战四方,收拢了不少俘虏,同时也养着不同的雇佣军,其实,这些人就成为了定时炸弹。大批外族在罗马帝国的边缘或内部,这为他们的反入侵提供了机会,其中以日耳曼人最为突出。日耳曼人组成的罗马帝国的雇佣军不仅操纵皇帝傀儡控制罗马,而且联合国外的日耳曼人随时可以攻击罗马。而且,匈奴人也后期不断攻打罗马统治下的其他地区,罗马的版图在缩小,可是那时的罗马已经没有多大的力量对付外族侵略,能躲则躲,原来霸气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

而那时的基督教的悄然盛行对罗马帝国又是一次重创。基督教由下层社会开始,向中层社会推进,教会成员成分不限,并且日益壮大,罗马帝国开始迫害基督教,可是基督教最后反抗成功,成为合法,这个宗教后来被国教化,后来更变成了阶层式和官僚式的团体,逐渐成为统治势力,这时的宗教性质与之前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心灵的侵略又是最为要命的。基督教在罗马的壮大,改变人们的思想,救赎思想等的唯灵主义让罗马人更看重彼岸世界。

于是,日耳曼人粗犷的野性和基督教阴郁的唯灵主义在罗马帝国末期进行最后的清算。内外夹击罗马帝国岌岌可危。

4、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兴起

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 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先后发起或召开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一)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会议通过了《关 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二)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形成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不结盟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权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七十七国集团。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明确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张,自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以联合国为讲台,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做了大量工作,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它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2015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埃及与赫梯争霸

埃及和赫梯之间相互为了力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展开的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是迄今有和约传世的最古老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名万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利亚霍姆斯城附近)。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签订《银版合约》。

2、苏美尔城邦

从约公元前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乌鲁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在统一过程中,北方阿卡德的势力日益强大,经过长期战争,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统一了巴比伦尼亚。

3、种姓制度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4、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的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问题。1520年8-10月间,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提出了宗教改革的政治纲领,成为德意志独立宣言,主张逐除罗马教廷在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实现民族独立,反对教皇,解放德国发表《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概述了改革的宗教纲领,主要阐述了“唯信称义”的信条,路德指出,人在认真研读圣经的基础上,在灵魂的深处虔诚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承认与恩典,主张取消神职人员的特权,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意义在于否定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基督教从教皇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反对罗马教廷,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纲领提供了神学依据和武器。

5、第一次工业革命

亦称产业革命,有些著作也称科技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先后出现第一次、第二次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一词为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首先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通常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从棉纺织业发明织布机、纺纱机开始,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和运输行业等部门也广泛使用大机器,至18世纪8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蒸汽时代”的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随后,美、法、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在19世纪内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论述题

1、古希腊民主政体的主要特征

雅典民主政治被恩格斯称为”最纯粹、最典型的国家形态”。通过对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社会历史的考察,不难发现雅典民主政治虽然粗朴,但它已具有了如下鲜明的特征。

(1)实行直接民主制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次~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2)主权在民、轮番为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主权在民。城邦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这是对“主权在民”的十分明确的表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而决策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另外凡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城邦的公职者,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3)崇尚法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位高权重的伯里克里在首席将军任上就曾被控渎职而受到法庭审判,并被处以罚金。雅典公民视宪法为最高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而且法律是不可随意更改的。

(4)公民集体内部一律平等。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2、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进程、影响

(一)背景。(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发生时,正值法国和西欧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演变的时期,要求经济自由是当时资产阶级和一切小业主们的强烈愿望。但随着专制王朝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它越来越加重了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这一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障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又使资产阶级在社会地位上遭受屈辱。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在18世纪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冲破这些障碍,根本改变国家的性质,已成为必然趋势。(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18世纪时法国的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已非常腐朽了。国内政治腐败,对外战争也迭遭失败。在因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消耗军费20亿锂之后,法国又于1786年同英国签订了贸易条约,于1787年5月生效。根据条约,法国大幅度降低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普遍降至10%以下。由于英国许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价格明显低于法国,所以英货迅速充斥法国市场,造成法国生产萎缩,于1787—1788年发生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粮价大幅度上涨,1787-1789年上涨了一倍多。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财政处于破产境地已是确凿的事实。旧制度已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

(二)过程。(1)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6月20日,由于国王封闭会场,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2)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革命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政权转到制宪议会手里,标志着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开始。(3)《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1796年8月4日夜,制宪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农民的土地问题,史称“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便是根据这一夜的动议制定的。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之后,制宪议会又转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的草拟工作,经过逐字逐句地讨论,于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4)十月事件和革命倶乐部的活动:10月6日晨,群众在和禁卫军发生冲突后攻入王宫。拉法耶特急忙率国民自卫军为王宫解围,并要求国王去见群众。当路易十六出现在群众面前时,群众坚决要求王室到巴黎去,他被迫同意。当天下午在群众队伍的簇拥下王室人员到了巴黎,住进土伊勒里宫。从此,国王处于巴黎人民的监督之下。几天后制宪议会也迁到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地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5)反封建法令的通过:首先,对旧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以宪法政治取代专制主义。其次是改造原第一等级和天主教的法令。再次是改造原第二等级贵族的法令。最后,在社会经济方面,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种种封建性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6)国王逃跑和《1791年宪法》: 1791年6月20日夜,国王、王后、王弟普罗旺斯伯爵(摄政王候任人)等人化装出逃。21日他们在靠近东部边境的发棱被人认出,不得已返回巴黎。国王逃跑事件在巴黎激起了一场民主共和运动。平息共和运动后,制宪议会于9月14日批准了宪法,这就是《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7)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8月10日后,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在吉伦特派领导下,立法议会和行政会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措施。(9)雅各宾专政:随着吉伦特派的倒台,国民公会完全处在雅各宾派的领导之下。新建立的雅各宾派政权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1793年国民工会通过了宪法,它是雅各宾派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的总纲领。为稳定经济与捍卫国家,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尽管恐怖统治在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方面有不容抹杀的作用,但是它仍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后果。(10)热月党与督政府:热月政变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重大转折点。1795年10月27日,新的立法两院开幕,当天任命了督政府,开始了督政府统治时期。从果月政变到花月政变,督政府在政策上左右摇摆,历史上称之为“秋千政策”,反映出政局的不稳。这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证明筋疲力尽的督政府已不可能有所作为。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已成为稳定形势的当务之急。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三)意义。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这次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3、查士丁尼与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自身内部原因和外界因素,而占主导的内部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共和国在罗马内战时期已经不可挽救的颓废了,整个社会都在肆无忌惮的腐化堕落,虽然当前罗马的政体是帝国主义,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罗马的腐败,反而使腐败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变本加厉。 这个腐败之风从元老院到平民,不是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就是公开贿赂人心或结党营私,整个罗马帝国变得乌烟瘴气。

第二,罗马帝国衰落的关键原因是军队、兵制蜕变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军队混乱,既不可攻,也不可守。

第三,罗马是靠战争形成的国家,也就是说,罗马人民的文化素养是比较低的。他们因为内战等原因缺乏公共教育,一个没文化的人比一个有文化的人更容易堕落。所以,没有理想的罗马人民更喜欢骄奢淫逸的生活,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而罗马人引以为傲的英雄主义也在罗马帝国时落幕。原来助他们胜利的功利主义和荣誉思想堕落成一种狭隘自私和穷奢极欲的物欲主义,坦荡荡的情操被肉欲慵怠取代,罗马帝国成为私欲纵横的国家。没有思想,没有精神寄托的国家只好慢慢被打败。

第四,罗马那时的经济也在衰落

。帝国整个社会框架开始改变,东西间的经济差距拉大,促进经济衰退。没有经济支持上层建筑,没有物质支持,无论是军队还是社会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第五,人民内乱不止。参加者多为奴隶和暴民,罗马军队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还要镇压乱民,整个罗马帝国可以说是乱上加乱。

当然,除了自身原因,外界因素也不可忽视,外界因素是罗马帝国衰落的催化剂。

首先,外族入侵不断。而这里的外族入侵包括战争和精神入侵。

罗马人靠着以前的英勇善战征战四方,收拢了不少俘虏,同时也养着不同的雇佣军,其实,这些人就成为了定时炸弹。大批外族在罗马帝国的边缘或内部,这为他们的反入侵提供了机会,其中以日耳曼人最为突出。日耳曼人组成的罗马帝国的雇佣军不仅操纵皇帝傀儡控制罗马,而且联合国外的日耳曼人随时可以攻击罗马。而且,匈奴人也后期不断攻打罗马统治下的其他地区,罗马的版图在缩小,可是那时的罗马已经没有多大的力量对付外族侵略,能躲则躲,原来霸气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

而那时的基督教的悄然盛行对罗马帝国又是一次重创。基督教由下层社会开始,向中层社会推进,教会成员成分不限,并且日益壮大,罗马帝国开始迫害基督教,可是基督教最后反抗成功,成为合法,这个宗教后来被国教化,后来更变成了阶层式和官僚式的团体,逐渐成为统治势力,这时的宗教性质与之前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心灵的侵略又是最为要命的。基督教在罗马的壮大,改变人们的思想,救赎思想等的唯灵主义让罗马人更看重彼岸世界。

于是,日耳曼人粗犷的野性和基督教阴郁的唯灵主义在罗马帝国末期进行最后的清算。内外夹击罗马帝国岌岌可危。

4、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兴起

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 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先后发起或召开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一)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会议通过了《关 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二)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形成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不结盟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权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七十七国集团。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明确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张,自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以联合国为讲台,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做了大量工作,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它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已有()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考研机构培训排行榜 - 考研机构